“罄竹难书”这个成语来源于中国古代,它的读音是 qìng zhú nán shū。这个成语用来形容罪行或恶事极多,难以全部记录下来。其中,“罄”意为尽、完;“竹”在古代指竹简,是中国最早的书写材料之一;“难书”则表示难以写尽。
成语故事起源于战国时期,据《吕氏春秋·具备》记载:秦灭六国时,所获罪犯和战利品堆积如山,竹简用尽也无法记录其数量。后来,人们便用“罄竹难书”来形容事情之多,无法一一列举。
成语中提到的竹简,在古代中国是重要的书写工具。它是由竹片制成,经过处理后可以书写文字,再用绳子串联成册。随着历史的发展,纸张逐渐取代了竹简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但“罄竹难书”这一成语却一直沿用至今,成为了汉语中的经典表达。
总之,“罄竹难书”的读音是 qìng zhú nán shū,意思是形容罪行或恶事极多,难以全部记录下来。这个成语不仅体现了古人对于语言艺术的精妙运用,也反映了历史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