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出塞的解释及原文】唐代诗人王昌龄的《出塞》是一首脍炙人口的边塞诗,以其深沉的历史感和强烈的爱国情怀著称。这首诗通过对历史的回顾与现实的对比,表达了对和平的渴望以及对将士英勇精神的赞颂。
一、原文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二、诗意解释
诗句 | 解释 |
秦时明月汉时关 | 这句诗用“秦”和“汉”来指代古代的边关要塞,表达的是自秦汉以来,边疆战事不断,烽火连天的景象。 |
万里长征人未还 | 战士们远赴边疆,征战多年,却未能归来,体现了战争的残酷和人民的悲痛。 |
但使龙城飞将在 | 如果有像李广那样的名将镇守边关,就能有效抵御外敌。 |
不教胡马度阴山 | 就不会让敌人的战马越过阴山,保卫国家的安全。 |
三、总结
《出塞》通过简洁的语言,描绘了边塞战争的艰苦与将士的忠诚,同时借古讽今,表达了对良将的渴望和对和平的向往。全诗情感深沉,意境开阔,是边塞诗中的经典之作。
项目 | 内容 |
诗名 | 出塞 |
作者 | 王昌龄(唐代) |
类型 | 边塞诗 |
主题 | 战争、和平、英雄、家国情怀 |
艺术特色 | 借古抒怀、语言凝练、情感真挚 |
历史背景 | 秦汉至唐代,边疆战事频繁,将士戍边艰难 |
诗中人物 | 李广(象征良将) |
诗歌影响 | 成为边塞诗代表作之一,广泛传诵 |
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感受到古代将士的英勇与牺牲,也体会到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