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鹑衣鹄面出处于哪里】“鹑衣鹄面”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生活困苦、面容憔悴。这个成语的出处可以追溯到古代文献,具有一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一、
“鹑衣鹄面”出自《后汉书·王符传》。原文为:“其民贫而无资,鹑衣鹄面,不识五谷。”意思是说百姓贫穷,穿的是破旧的衣服,脸色憔悴,连五谷都认不出来。后来,“鹑衣鹄面”被用来形容生活困苦、营养不良、面容枯瘦的状态。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中,以表现社会底层人民的艰难处境。在现代汉语中,它也常被用来描写因贫困或长期劳累而导致的疲惫状态。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鹤衣鹄面(注:应为“鹑衣鹄面”,常见误写) |
出处 | 《后汉书·王符传》 |
原文句子 | “其民贫而无资,鹑衣鹄面,不识五谷。” |
成语释义 | 形容生活困苦、衣衫褴褛、面色憔悴,常指穷人或生活艰难的人 |
使用场景 | 文学描写、历史叙述、社会评论等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描述因贫困或劳累导致的疲惫状态 |
相关成语 | 饥寒交迫、衣不蔽体、面黄肌瘦 |
三、补充说明
“鹑衣鹄面”中的“鹑”指的是鹌鹑,象征着衣衫褴褛;“鹄”是天鹅,比喻面容清瘦。这种形象化的表达方式,使得成语更具画面感和感染力。
在实际使用中,需要注意“鹑衣鹄面”与“鹤衣鹄面”的区别,后者并非标准成语,可能是误写或变体。因此,在正式场合或写作中,应使用“鹑衣鹄面”。
通过了解“鹑衣鹄面”的出处与含义,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也能更准确地运用这一成语于现代语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