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篱什么时候隐退的】“东篱”一词,常被用来象征隐逸之士的生活方式或精神追求。在古代文人中,“东篱”往往与陶渊明相关联,因其诗作中常出现“采菊东篱下”的意境,表达了对田园生活和高洁人格的向往。因此,“东篱什么时候隐退的”这一问题,实际上是在探讨陶渊明何时选择归隐。
一、
陶渊明(约365—427年),字渊明,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的著名诗人、辞赋家,被誉为“田园诗派”的奠基人。他一生经历了仕途与隐居的反复,最终选择了归隐山林,过上了“不为五斗米折腰”的自由生活。
据《晋书·陶潜传》记载,陶渊明曾在朝廷担任过一些官职,如州祭酒、镇军参军等,但因厌恶官场腐败与世俗虚伪,最终辞官归隐。他归隐的具体时间虽无确切记载,但普遍认为是在东晋末年,大约公元405年左右。
归隐后,陶渊明过着自耕自食、寄情山水的生活,并创作了大量反映田园生活的诗歌,如《归园田居》《饮酒》等,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极具影响力的隐逸文化代表人物。
二、表格:陶渊明归隐时间及背景简要
项目 | 内容 |
姓名 | 陶渊明(陶潜) |
生卒年 | 约365年-427年 |
身份 | 东晋末年至南朝宋初诗人、辞赋家 |
官职经历 | 州祭酒、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 |
归隐时间 | 约公元405年(东晋末年) |
归隐原因 | 厌恶官场腐败,追求精神自由与田园生活 |
主要作品 | 《归园田居》《饮酒》《桃花源记》等 |
隐逸象征 | “东篱”成为隐逸文化的经典意象 |
三、结语
“东篱”不仅是地理意义上的一个角落,更是一种精神象征。陶渊明选择归隐的时间虽无明确史实记载,但其归隐后的精神世界与文学成就,却深深影响了后世文人的价值取向。他的“东篱”不仅是一处居所,更是心灵的归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