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齑玉脍的意思是什么】“金齑玉脍”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于形容极其精美的菜肴,尤其是用珍贵食材制作的美食。这个词语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浓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背景。下面将从字面意思、出处、引申义以及现代应用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直观展示。
一、
“金齑玉脍”由“金齑”和“玉脍”两个部分组成:
- 金齑:指颜色金黄、味道鲜美的调味品,多为酱料或腌制调料。
- 玉脍:原指切成薄片的鱼肉,后泛指精细加工、质地柔嫩的肉类或海鲜。
整体而言,“金齑玉脍”用来形容非常讲究、精致、美味的食物,尤其在古代,常用于赞美宴席上的佳肴,体现主人的品味与待客之道。
该词最早见于《晋书·王导传》中,后来被文人墨客广泛引用,成为描述美食的重要词汇之一。
在现代语境中,“金齑玉脍”虽然不常用,但仍然可用于文学描写或正式场合中,以表达对食物精美程度的高度评价。
二、表格展示
项目 | 内容说明 |
中文名称 | 金齑玉脍 |
字面意思 | “金”指金黄,“齑”是调味品;“玉”指洁白,“脍”是切细的肉或鱼。合起来指精致美味的菜肴。 |
出处 | 最早见于《晋书·王导传》,后被文人广泛使用。 |
引申含义 | 形容极其精美、讲究的菜肴,常用于赞美宴席或美食。 |
文化背景 | 源自古代饮食文化,体现古人对美食的追求和审美情趣。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文学、诗词或正式场合,较少日常使用。 |
使用场景 | 文学描写、宴会赞美、古风作品中常见。 |
三、结语
“金齑玉脍”不仅是一个成语,更是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精髓。它不仅是对食物的赞美,更是对生活品质的一种追求。在今天,虽然我们不再常用这个词,但它依然值得我们在阅读或写作中加以了解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