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蹶不振的释义】“一蹶不振”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在遭遇失败或挫折后,无法恢复元气、重新振作的状态。这个成语不仅在日常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也常见于文学作品和新闻报道中。
为了更好地理解“一蹶不振”的含义及其用法,以下将从词义、来源、用法及例句等方面进行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归纳。
一、词义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一蹶不振 |
拼音 | yī jué bù zhèn |
释义 | 比喻受到一次打击后,就再也无法恢复元气,失去继续前进的能力或信心。 |
近义词 | 一败涂地、屡战屡败、灰心丧气 |
反义词 | 东山再起、重整旗鼓、奋发图强 |
用法 | 多用于形容人或事物在遭受重大挫折后无法恢复的状态。 |
二、来源与背景
“一蹶不振”出自《史记·项羽本纪》,原意是说项羽在垓下之战失败后,失去了继续战斗的勇气和能力,最终自刎乌江。后来,这个成语被引申为形容一个人或组织在遭受重大打击后,无法再次站起来。
三、使用场景举例
场景 | 示例句子 |
个人经历 | 他因为创业失败而一蹶不振,很长时间都没有再尝试新的事业。 |
企业状况 | 这家公司在金融危机中损失惨重,之后一直一蹶不振。 |
国家发展 | 某国因战争导致经济崩溃,多年后仍未恢复元气,仍是一蹶不振。 |
四、注意事项
- “一蹶不振”多用于负面情境,强调的是失败后的无力感。
-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在积极向上的场合误用。
- 该成语偏书面语,口语中较少直接使用。
五、总结
“一蹶不振”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用来描述人在经历重大挫折后难以恢复的状态。它不仅具有丰富的历史背景,也在现代生活中被广泛使用。了解其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写作和表达中更准确地传达情感和观点。
如需进一步探讨类似成语或词语的用法,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