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黄不接是什么意思】“青黄不接”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一种资源或供应暂时不足、前后衔接不上的情形。这个成语最早来源于农业生产,后来被广泛应用于经济、生活等各个领域。
一、成语解释
青黄不接:
字面意思是“青色的(未成熟的)庄稼还未成熟,黄色的(成熟的)庄稼还没有收割”,比喻新旧事物交替时出现的空缺或断档状态。在现代语境中,多用来形容某种资源、资金、物资、人才等在时间上无法衔接,导致出现短缺或中断的现象。
二、常见用法与场景
使用场景 | 说明 |
农业生产 | 指农作物尚未成熟,而前一批作物已经收完,造成粮食短缺。 |
经济发展 | 描述企业或行业在转型期间,新产品尚未推出,旧产品已无市场,形成“空窗期”。 |
资金周转 | 指公司资金在新收入未到账、旧资金已用尽时出现的紧张局面。 |
人员更替 | 表示新老员工交接过程中出现的管理或工作脱节现象。 |
三、成语来源
“青黄不接”最早出自《左传》和《孟子》等古代文献,原指农业收成季节之间的过渡期,粮食供应不足。例如:
> 《孟子·梁惠王上》:“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这段话强调了农时的重要性,如果错过播种或收获的时间,就会出现“青黄不接”的情况。
四、总结
项目 | 内容 |
成语 | 青黄不接 |
含义 | 新旧事物之间出现断层或供应不足 |
原意 | 农业中新旧作物交替时的粮食短缺 |
现代用法 | 多用于经济、管理、人事等领域的“空窗期”现象 |
出处 | 《左传》《孟子》等古籍 |
延伸意义 | 强调提前规划、避免断档的重要性 |
五、注意事项
虽然“青黄不接”常用于描述客观情况,但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分析。有时这种“断档”是不可避免的,但通过合理安排和准备,可以尽量减少其带来的负面影响。
如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类似表达,可参考《成语词典》或相关文化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