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什么意思】“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是一句常见的中文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知识渊博、见多识广,不仅了解天象变化,还熟悉地理环境。这个说法源自古代对自然和社会的观察与总结,体现了古人对世界的全面认知和智慧追求。
一、含义解析
1. 上知天文:
指了解天体运行规律、气象变化、日月星辰的位置等。在古代,天文不仅是科学,也与农业、历法、宗教密切相关。掌握天文知识有助于预测季节、安排农事、制定历法等。
2. 下知地理:
指了解山川河流、地形地貌、国家疆域、风土人情等。地理知识帮助人们认识世界、规划路线、发展交通、进行贸易等。
3. 整体含义: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强调一个人具备广泛的知识面,不仅关注天空的变化,也关心地面的状况,是一个全面发展的象征。
二、使用场景
场景 | 说明 |
赞扬他人 | 如:“他真是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都知道。” |
自我表达 | 如:“我虽然不是专家,但也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文学作品 | 常用于小说、历史故事中描述智者或学者的形象。 |
三、相关典故
-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常被描绘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智者,能预测天气、布置阵法。
- 《西游记》中的孙悟空:虽非全知全能,但在某些情节中也展现出对天地万物的了解。
四、现代意义
在现代社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已不再局限于古代的天文地理知识,而是引申为:
- 对自然科学(如物理、化学、生物)的理解;
- 对社会科学(如历史、政治、经济)的掌握;
- 对技术、文化、艺术等多方面的了解。
它象征着一个人具有跨学科、跨领域的综合能力,是“通才”的一种体现。
五、总结表格
项目 | 内容 |
成语名称 | 上知天文下知地理 |
字面意思 | 知道天象变化,了解地理环境 |
引申含义 | 形容知识渊博、见识广 |
使用场景 | 赞扬、自我表达、文学描写 |
典型人物 | 诸葛亮、孙悟空等 |
现代意义 | 表示具备多领域知识和综合能力 |
出处 | 古代文献及文学作品中常见 |
通过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成语,它承载了古人对世界的认知方式和智慧追求,同时也启发我们在今天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边界,成为一个更全面、更有深度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