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小新,我来为大家解答以上问题。冲脉的准确位置图详解,冲脉的准确位置图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冲脉
[循行]
1.起源:《灵枢·动输》:“冲脉者十二经脉之海也。与少阴之大络起于肾下,出于气街……”;《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素问·举痛论》:“冲脉起于关元……”。说法不同,实则都是指起于肾下,也即《难经·六十六难》所说的“脐下肾间动气”所在。胞中,是就其内部脏器而言;关元,是就其外部穴位而言。王冰注说:“其本生出,乃起于肾下也。”
2.后行支(伏冲):《灵枢·五音五味》:“冲脉、任脉皆起于胞中,上循背里,为经络之海……”。是指行于脊背深部,被称为“十二经之海”的主干,又称“伏冲之脉”。
3.前行支(本支):《灵枢·五音五味》接着说:“其浮而外者,循腹(右)上行,会于咽喉,别而络唇口”。这是行于腹部,夹脐旁左右上行,即从气冲出来,经足少阴横骨各穴,至幽门而上胸。即《素问·骨空论》所说:“冲脉者,起于气街,并少阴(《难经·二十八难》作“足阳明”)之经夹脐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4.上行支:《灵枢·逆顺肥瘦》:“夫冲脉者,五藏六府之海也,五藏六府六府皆禀焉。其上者,出于颃颡,渗诸阳,灌诸精……”。杨上善《太素》注:“冲脉气渗诸阳,血灌诸精,精者目中五藏之精。”可知这一支上行头部,对五官七窍起渗灌气血的重要作用。
5.下行支:《灵枢·逆顺肥瘦》又说:“其下者,注少阴之大络,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入膕中,伏行骭骨内,下至内踝之后属而别。其下者,并于少阴之经,渗三阴,伏行出跗属,下循跗,入大指间。”这一支大致上与足少阴肾经并行而下达足大趾间。《灵枢·动输》所载基本相同:“……出于气街,循阴股内廉,邪入膕中,循胫骨内廉,并少阴之经,下入内踝之后,入足下;其别者,斜入踝,出属跗上,入大指之间,注诸络以温足胫。”
[病侯]
冲脉为血海,与妇女月经病证关系最大《灵枢·五音五味》:“今妇人之生,有余于气,不足于血,以其数脱血也。”《素问·骨空论》:“冲脉为病,逆气、里急。”是指气血不顺而见厥气上逆和胸腹里急。《素问·骨空论》所说的“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即指气上逆、大小便不利的冲脉见症。《脉经》所载:“苦少腹痛,上抢心,有绝孕、遗失溺、胁支满烦也。”是对冲脉病症的总括。
[交会穴]
气冲(会足阴明),横骨,大赫,气穴,四满,中注,肓俞,商曲,石关,阴部,通谷,幽门(以上会于足少阴)。会阴,阴交(以上会于任脉)。此外,足太阴脾经络穴公孙通于冲脉。
从交会关系可以看出,冲脉是并足少阴之经行于腹部,而不是《难经·二十八难》所说的“并足阳明之经”,与足阳明的关系主要是在“出于气街”,以及上、下巨虚,为冲脉下部输穴;还有足太阳的大杼,为冲脉上部输穴。冲脉为十二经之海,分布最广,上部“渗诸阳,灌诸精”;下部“渗三阴”,“注诸络”。冲脉之名为“冲(衡)”,即说明其渗灌血气的作用四通八达,遍及全身。因其作用的重要,故又称血海和五脏六腑之海。《灵枢·五音五味》还说:“血气盛则充肤热肉,血独盛则渗灌皮肤,生毫毛”,指出肌肤的热量和毛发的生长均与冲脉功能有关。冲脉与任脉的功能发源于肾气。肾气的盛衰直接关系冲任。《灵枢》还指出,男子的不生胡须,是由于“任冲不盛,宗筋不成,有气无血,唇口不荣故须不生”。从而可以理解冲脉“渗灌皮肤,生毫毛”的全面意义。
本文到此讲解完毕了,希望对大家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