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韧字的诗词曲赋】在中华古典文学中,“韧”字虽不常见,但其象征坚韧不拔、百折不挠的精神,在诗词曲赋中仍有所体现。通过梳理历代文人作品,可以发现“韧”字常用于表达人物性格、自然意象或人生哲理,体现出一种内在的力量与执着。
以下是对含“韧”字的诗词曲赋进行整理和总结,旨在展示这一字在古文中出现的频率、语境及意义。
一、
“韧”字在古代诗词中较为少见,多用于描写人物品格、自然景物或抽象精神。由于其字形结构(“韌”为会意字),常与“筋骨”、“毅力”等概念相关联。在诗词中,“韧”字往往用来形容人的意志坚定、不屈不挠,或是自然界的顽强生命力。
从文献记载来看,含有“韧”字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尤其是清代文人更倾向于使用这一字来表达对人生、仕途的坚持与反思。而在唐宋时期,更多是用“坚”、“强”、“志”等字代替“韧”。
尽管“韧”字出现次数不多,但在一些经典作品中却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增强了文本的感染力与思想深度。
二、含“韧”字的诗词曲赋汇总表
朝代 | 作者 | 作品名称 | 出现句 | 内容简析 |
唐 | 李白 | 《行路难》 |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 虽未直接出现“韧”,但诗中表现了诗人不屈不挠的精神,可视为“韧”的精神写照。 |
宋 | 苏轼 |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 词中表现出超然洒脱、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 |
明 | 文徵明 | 《咏竹》 |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 诗句虽未用“韧”字,但意境与“韧”相近,表现了竹子的坚韧不屈。 |
清 | 龚自珍 | 《己亥杂诗》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表达了诗人虽遭贬谪仍心系家国的情怀,体现了“韧”的精神。 |
清 | 曹雪芹 | 《红楼梦》 |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 虽非诗词,但其中人物命运多舛,体现了坚韧的生命力。 |
现代 | 未知 | 《励志诗》 |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 该句出自郑板桥《竹石》,虽为清代作品,但常被现代人引用以表达“韧”的精神。 |
三、结语
虽然“韧”字在古诗词中并不频繁出现,但它所承载的精神内涵却极为丰富。无论是文人墨客的自我勉励,还是自然景物的象征意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崇尚坚韧不拔、百折不回的传统美德。通过对这些作品的梳理与分析,我们不仅能更好地理解“韧”字的文化价值,也能从中汲取力量,面对生活中的挑战与困境。
如需进一步研究某一作品或深入探讨“韧”字在不同文体中的运用,欢迎继续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