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束脩怎么读什么意思】“束脩”这个词听起来有些陌生,但其实它在古代汉语中有着明确的含义。很多人在阅读古文或相关文献时会遇到这个词,却不知其具体意思和发音。本文将对“束脩”的读音、含义进行详细解析,并以表格形式清晰呈现。
一、
“束脩”是一个汉语词汇,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尤其在儒家经典中出现较多。其中,“束”意为“捆绑”,“脩”则指“干肉”或“脯”。因此,“束脩”原意是指古代学生向老师赠送的礼物,通常是一束干肉,象征着尊敬与感谢。
在现代汉语中,“束脩”多用于书面语或文学作品中,表示学费或拜师礼。此外,“脩”字还有“修饰”、“修养”等引申义,但在“束脩”一词中,主要保留其本义。
二、表格展示
词语 | 拼音 | 注音 | 含义 | 出处/用法 | 说明 |
束脩 | shù xiū | ㄕㄨˋ ㄒㄧㄡ | 古代学生送给老师的礼物,通常为一束干肉,表示尊敬与感谢 | 《论语》《礼记》等 | 原意为“干肉”,后引申为“学费”或“拜师礼” |
读音 | shù xiū | ㄕㄨˋ ㄒㄧㄡ | “束”读第四声,“脩”读第一声 | - | 注意“脩”不是“修”,发音不同 |
用法 | 书面语为主 | - | 多用于古文、诗词、学术文章中 | - | 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 |
三、拓展说明
“束脩”不仅是一个简单的词语,更是中国古代教育文化的重要体现。古人讲究尊师重道,通过“束脩”表达对老师的敬意,这种传统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知识的重视。
在现代,虽然“束脩”不再作为实际的礼物使用,但其文化内涵仍然值得我们了解和传承。学习这类词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文内容,提升语言素养。
如需进一步了解“束脩”在不同文献中的具体用法,可参考《论语》《礼记》等相关经典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