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东阳马生序通假字】《送东阳马生序》是明代文学家宋濂写给同乡后学的一篇赠序,内容主要讲述自己求学的艰辛经历,勉励后人勤奋学习。在文言文中,通假字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即用一个字代替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本文中也存在一些通假字,理解这些字有助于更好地把握文章原意。
一、通假字总结
以下是对《送东阳马生序》中出现的通假字进行整理和解释:
原文 | 通假字 | 本字 | 意思 | 出处 |
无从致书以观 | 致 | 致 | 得到 | “无从致书”意为无法得到书看 |
久而乃和 | 和 | 禾 | 温和、暖和 | “久而乃和”指天气渐渐变暖 |
同舍生皆被绮绣 | 被 | 披 | 穿着 | “被绮绣”即穿着华丽的衣服 |
或遇其叱咄 | 叱 | 炽 | 责骂 | “叱咄”指严厉的责骂 |
与之论辨 | 辨 | 辩 | 辩论 | “论辨”即讨论、辩论 |
二、通假字分析
1. “致”通“至”
在“无从致书以观”中,“致”本义是“送达”,但此处应理解为“得到”,实为“至”的通假字。古人常以“致”表示“到达、获得”。
2. “和”通“禾”
“久而乃和”中的“和”原本应为“禾”,表示温暖。此句描述的是冬天过去,天气逐渐转暖的过程。
3. “被”通“披”
“同舍生皆被绮绣”中的“被”本义是“覆盖”,但在文中是“披”的通假字,意为“穿”。
4. “叱”通“炽”
“或遇其叱咄”中的“叱”应为“炽”,意为“责骂”。古代常用“叱”表示大声呵斥。
5. “辨”通“辩”
“与之论辨”中的“辨”应为“辩”,意为“辩论、讨论”。这是文言文中常见的通假现象。
三、结语
通假字是文言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正确识别和理解这些字,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含义。在阅读《送东阳马生序》时,遇到通假字不必困惑,结合上下文和常见用法,便能轻松理解作者的真实意图。通过本文对通假字的梳理,希望能帮助读者更深入地理解这篇经典散文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