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过其门而不入成语是什么意思】“三过其门而不入”是一个源自中国古代历史典故的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为了国家、集体或事业,不顾个人安危和家庭生活,专心致志地工作。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孟子·滕文公上》,讲述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
一、成语释义
三过其门而不入:指大禹三次经过自己家门前,都没有进去看看。他为了治理洪水,长期在外奔波,甚至顾不上回家,体现了无私奉献、以国为重的精神。
二、出处与背景
项目 | 内容 |
出处 | 《孟子·滕文公上》 |
故事背景 | 大禹治水,历时十三年,三过家门而不入 |
主要人物 | 大禹 |
核心精神 | 无私奉献、尽职尽责 |
三、成语用法与意义
用法 | 意义 |
形容人一心为公、不计个人得失 | 表现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 |
常用于赞扬领导者或工作者 | 强调对事业的专注和投入 |
可用于文学、演讲、写作中 | 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
四、现代引申意义
在现代社会,“三过其门而不入”不仅仅局限于古代治水的场景,也可以用来形容:
- 工作人员加班加点,无暇顾及家庭;
- 科研人员潜心研究,忽略个人生活;
- 志愿者无私奉献,不求回报。
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鼓励人们在面对责任时,能够坚守岗位、勇于担当。
五、总结
“三过其门而不入”是一个富有教育意义的成语,它不仅承载着古代先贤的高尚品德,也激励着现代人不断追求更高的精神境界。通过学习和理解这个成语,我们能够更好地体会什么是真正的奉献与责任。
成语 | 三过其门而不入 |
含义 | 三次经过家门而不进去,形容专心工作、无私奉献 |
出处 | 《孟子·滕文公上》 |
精神 | 责任感、奉献精神 |
现代应用 | 鼓励敬业、无私奉献的价值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