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雨寄北教案】《夜雨寄北》是唐代诗人李商隐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表达了诗人在异乡夜雨中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本节课将围绕这首诗的内容、情感、艺术特色等方面展开教学,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与情感内涵。
一、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 具体内容 |
知识目标 | 理解诗意,掌握生字词和古诗的基本结构 |
能力目标 | 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和赏析能力 |
情感目标 | 感受诗人思乡之情,培养对古典诗词的兴趣 |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 教学难点 |
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 把握诗歌中的“虚实结合”手法 |
掌握诗歌的语言特点 | 理解“何当共剪西窗烛”这一句的深层含义 |
三、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5分钟)
- 通过提问“你有没有在下雨天特别想念某个人?”引发学生共鸣。
- 引出课题《夜雨寄北》,并介绍作者李商隐的背景。
2. 初读感知(10分钟)
- 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跟读。
- 学生自由朗读,注意停顿与节奏。
- 解释生字词:“君”、“巴山”、“烛”等。
3. 品读赏析(15分钟)
- 分析诗句:
- “君问归期未有期”:表达诗人无法确定归期的无奈。
- “巴山夜雨涨秋池”:描绘夜晚雨景,渲染孤独氛围。
- “何当共剪西窗烛”:想象未来与亲人团聚的情景。
- “却话巴山夜雨时”:回忆过去,表达思念之情。
- 引导学生体会“虚实结合”的写作手法,理解诗人如何通过回忆与现实交织来表达情感。
4. 拓展延伸(10分钟)
- 讨论:如果你是诗人,你会如何表达对家人的思念?
- 撰写小作文:以“夜雨”为题,写一段表达思念的文字。
5. 总结提升(5分钟)
- 回顾诗歌内容与情感。
- 强调古诗中情感表达的含蓄与深远。
- 鼓励学生多读经典,感受中华文化的魅力。
四、板书设计
```
夜雨寄北
——李商隐
君问归期未有期,
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
却话巴山夜雨时。
【情感】
思乡、孤独、期盼
【手法】
虚实结合、情景交融
```
五、作业布置
1. 背诵《夜雨寄北》。
2. 写一篇短文,描述你在某个特定情境下的思念之情。
3. 查阅李商隐其他作品,选择一首进行简要赏析。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诗歌的基本内容,还能深入体会古诗中蕴含的情感与艺术魅力,从而提升语文素养与审美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