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才不遇的意思】“怀才不遇”是一个汉语成语,常用来形容一个人虽然有才华、有能力,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或机会,导致才能无法充分发挥。这个成语多用于表达对人才被埋没的惋惜之情,也常用于文学、历史或现实生活中对人才境遇的感慨。
一、成语释义
词语 | 含义 |
怀 | 拥有、具备 |
才 | 才能、才华 |
不遇 | 没有遇到赏识的人或合适的时机 |
整体意思:拥有才能却未遇到赏识自己的人或合适的机会。
二、来源与出处
“怀才不遇”最早见于古代文人作品中,常用于描写士人的遭遇。例如:
- 《后汉书·王符传》:“怀才不遇,志不得申。”
- 《三国志·诸葛亮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这些典故都反映了古代知识分子在仕途上因缺乏机遇而难以施展抱负的普遍现象。
三、常见使用场景
场景 | 说明 |
文学作品 | 描写人物命运、表达对人才被埋没的同情 |
历史评价 | 用于评价某些历史人物未能实现抱负 |
现实比喻 | 用于形容现实中一些有才能但未被重用的人 |
心理情绪 | 表达对自身能力未被认可的失落感 |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类型 | 词语 |
近义词 | 才高八斗、怀瑾握瑜、英雄无用武之地 |
反义词 | 时来运转、脱颖而出、得遇明主 |
五、总结
“怀才不遇”不仅是对个人境遇的描述,更是一种社会现象的反映。它提醒我们,即使有才华,也需要合适的环境和机会才能发挥作用。同时,也鼓励人们在面对不公时保持坚持与自信,努力寻找属于自己的舞台。
如需进一步探讨“怀才不遇”的现代意义或相关人物故事,欢迎继续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