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魂不守舍词语的简介】“魂不守舍”是一个常见的汉语成语,常用于描述人精神恍惚、心神不定的状态。这个成语在日常生活中使用频率较高,尤其是在表达情绪波动或注意力不集中时。
下面是对“魂不守舍”这一词语的简要总结,并通过表格形式进行详细说明:
一、词语简介
“魂不守舍”出自古代文学作品,原意是指人的灵魂离开了身体,无法安守本位。后来引申为形容人精神不集中、心思散乱、情绪不稳定的状态。常用于描写人在惊慌、焦虑、忧愁或极度疲劳时的表现。
二、词语解析
| 项目 | 内容 |
| 词语 | 魂不守舍 |
| 拼音 | hún bù shǒu shè |
| 词性 | 动词/形容词(多作形容词使用) |
| 结构 | 联合式 |
| 出处 | 出自《庄子·齐物论》:“形全精复,与天为一;其利可得,其患可避。”后世演变出“魂不守舍”的说法。 |
| 释义 | 形容人精神恍惚,心神不定,失去常态。 |
| 近义词 | 心不在焉、魂飞魄散、心神不定 |
| 反义词 | 镇定自若、神采奕奕、心平气和 |
| 用法 | 多用于书面语和口语中,表示情绪或状态异常。 |
| 例句 | 他今天魂不守舍,连老板问了什么都没听清。 |
三、使用场景
- 描述一个人因过度紧张、焦虑或悲伤而表现出的精神状态。
- 在文学作品中用来刻画人物心理变化。
- 日常交流中形容他人注意力不集中、反应迟钝。
四、注意事项
- “魂不守舍”偏书面化,适合正式场合使用。
- 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误解为字面意义(如灵魂离开身体)。
- 与“魂飞魄散”相比,“魂不守舍”更强调精神状态的混乱,而非恐惧至极。
通过以上总结可以看出,“魂不守舍”不仅是一个形象生动的成语,也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了解它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我们在语言表达中更加准确和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