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唇皓齿历史典故】“朱唇皓齿”是一个形容女子容貌美丽的成语,常用来描绘女性嘴唇红润、牙齿洁白的美貌。该词最早见于古代文学作品,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和丰富的文学意蕴。
一、成语释义
| 词语 | 含义 |
| 朱唇 | 红润的嘴唇,象征美丽与青春 |
| 皓齿 | 雪白整齐的牙齿,象征健康与端庄 |
整体含义:形容女子容貌秀丽、气质高雅,尤其是面容和牙齿的美感。
二、历史典故溯源
“朱唇皓齿”虽未出现在《诗经》或《楚辞》等早期经典中,但其形象在历代文学作品中屡见不鲜,尤其在汉赋、唐诗、宋词及明清小说中广泛使用。
1. 汉代文学中的雏形
汉代乐府诗《长歌行》中有“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虽未直接使用“朱唇皓齿”,但描写女子美貌时常用“红唇”“玉齿”等词汇,为后世提供了审美基础。
2. 唐代诗歌中的典型运用
唐代诗人杜甫在《丽人行》中写道:“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虽未直接提到“朱唇皓齿”,但其对女性外貌的细致描写,体现了这一成语所表达的审美标准。
3. 宋代诗词的进一步发展
宋代词人李清照在《如梦令》中写道:“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虽然未直接使用“朱唇皓齿”,但通过“红”“绿”等色彩对比,间接展现了对女性容貌的赞美。
4. 明清小说中的广泛应用
在《红楼梦》中,曹雪芹多次描写贾宝玉、林黛玉等人的容貌,其中“朱唇”“皓齿”成为形容女性美的常见词汇。例如:
> “那女子生得眉目如画,朱唇皓齿,顾盼生辉。”
这些描写不仅丰富了成语的文学内涵,也使其更具现实感和感染力。
三、文化意义与现代应用
| 方面 | 内容 |
| 文化象征 | 象征女性的美丽、纯洁与优雅 |
| 文学表现 | 常用于诗词、小说中描写女性形象 |
| 现代应用 | 仍被用作形容女性容貌的典雅表达,多用于文艺作品或赞美语境 |
四、总结
“朱唇皓齿”作为形容女性美貌的经典成语,承载着中国传统文化中对女性外貌与气质的审美追求。从汉代到明清,这一成语在文学作品中不断演变,逐渐成为一种典雅而富有诗意的表达方式。如今,它依然活跃在现代语言中,继续传递着古典美学的魅力。
表格总结:
| 项目 | 内容 |
| 成语名称 | 朱唇皓齿 |
| 出处 | 汉代至明清文学作品中逐渐形成 |
| 释义 | 形容女子嘴唇红润、牙齿洁白,容貌美丽 |
| 历史背景 | 汉代文学奠定基础,唐代诗歌丰富内涵,明清小说广泛使用 |
| 文化意义 | 象征女性的美丽、纯洁与优雅 |
| 现代应用 | 多用于文艺作品或赞美语境,保留古典韵味 |
